從DeepMind的人工智能圍棋高手AlphaGo到基因測序高手AlphaFold,再到近期GoogleAI放出了一種叫做MorphNet神經網絡模型優化技術,谷歌總在技術的最前沿不斷挑戰人工智能的邊界。而這一切能力都源于谷歌強大的人工智能底層能力——開源機器學習框架TensorFlow。
早在2015年底,谷歌就將TensorFlow開放給全世界。這種人工智能的底層技術的重要性就好比芯片,它是一切運算的基礎,對硬件的發展形成了底層的制約,如果沒有底層技術,那么再過人的想法都無法實現,因為AI開發者不能每開發一個模型就從最底層重新來過,要想進行算法訓練、模型開發、應用部署,都必須在一定的開發平臺上來完成。
在美國,各大科技公司都非常重視對于深度學習框架的開發。比如谷歌在云計算、硬件、語音助手、AI教學等業務中,全都以“TensorFlow優先”為主導,用盡各種辦法將開發者引導至自己的開發平臺上,并且堅決不兼容其他開發框架。
這種封閉的做法也引來其他美國巨頭的不滿。Facebook、微軟就形成了以caffe、Python結盟形式的“反谷歌聯盟”,希望打破谷歌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。
在中國,目前已經開發出深度學習框架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屈指可數。百度從2013年開始研發自己的深度學習框架PaddlePaddle,經過長期內部應用后,在2016年正式將其進行開源,從而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爭奪戰中,占據了一定的話語權和產業壁壘。此后,百度提出AllInAI戰略,推出百度大腦、DuerOS、Apollo等涵蓋智能生活、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技術平臺,積極向谷歌靠攏。
BAT中的另外兩家則將更多的資源押注在新技術產業。阿里巴巴就在過去幾年里發布神經網絡芯片“Ali-NPU”、全資收購中天微、成立半導體公司,并布局了量子計算等技術。而騰訊也在自動駕駛、智慧醫療、云服務,研究量子計算、虛擬人等一些前沿技術方面開始布局。
但是必須承認,在硬件和底層技術方面,BAT與谷歌等全球科技巨頭仍有差距,但中國的開發者和企業從未停止過奔跑,尤其是大量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,它們在AI底層技術的開放方面投入更多。
這也與近年來來自BAT等公司的巨量投資不斷涌入這些AI初創公司有關。根據研究機構CBInsights發布的2019年全球Top100AI創業公司年度榜單,中國有6家公司上榜,其中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多達5家。
不僅如此,2018年年度融資最多的AI公司前三名有兩家來自中國,商湯以16.3億美元的年度融資額高居榜首,曠視以6.08億美元融資額位列第二。
全球私人資本仍在不斷流入人工智能領域。根據美國新創公司數據挖掘平臺Crunchbase發布的最新數據,私人資本對于AI領域的初創企業投資增幅明顯,投資主要來源于美國和中國。
2019年全球Top100AI創業公司中排名前三位的中國公司分別是商湯、依圖和第四范式,最高估值依次為45億美元、24億美元和12億美元。另一家入榜企業地平線機器人在榜單發布時尚未入選,不過今年年初,地平線宣布了新一輪6億美元融資,估值超過30億美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入選2019年Top100AI初創公司相比2018年有了較大的變化。2018年入選的企業出門問問、英語流利說、優必選、寒武紀這5家公司落選,取而代之的是依圖、第四范式和地平線。巧合的是這些公司都聚焦人工智能底層技術。
截至目前,商湯、依圖、第四范式和地平線可以說分別成為了各自的領域的頭部公司,商湯和依圖占據了安防領域的大部分市場份額;第四范式在金融反欺詐領域獨占鰲頭,而且集齊了中國五大銀行的投資;地平線則是專注于人工智能將芯片和算法結合的企業。
以目前估值最高的AI初創公司商湯為例,與大多數搭建在已有底層系統的AI公司不同,商湯自成立以來,就致力于AI底層框架搭建,自主搭建了深度學習算法平臺和深度學習超算中心,為原創AI算法與技術的迭代升級提供支持,這將為商湯帶來更多的時間窗口,形成技術壁壘。